武漢招聘會資訊,職場上,“聽話”是最低效的努力。 ?
為什么老板都喜歡聽話的人? ?
因為聽話的人好“馴服”。 ?
倘若一件事情交給你,讓你往東你往西,讓你站著你坐著,類似這樣的“刺兒頭”,想必沒有一個領(lǐng)導喜歡。 ?
可惜,時代變了,“聽話的人”在多數(shù)公司都超負荷了。 ?
就連始終堅持“新人一定要聽話”的馬云,都早已改口聲稱,“阿里不需要聽話的人!” ?
不是說聽話的孩子有糖吃嗎?怎么放到現(xiàn)在又不對了呢? ?
問題就在于,大多數(shù)人所理解的“聽話”,其實是一種最沒效率的勤奮。 ?
簡單的聽話,是最沒創(chuàng)造力的表現(xiàn)! ?
尼采曾說過一句話,“命令者比服從者更難?!??
因為下命令的人要承擔所有服從者的重負,而且這些重負很容易把一個人壓垮。 ?
過去企業(yè)引進一個人才,最先做的事情就是培訓,目的是為了讓新人了解公司的原則和邊界,從而不斷地馴化其成為系統(tǒng)中的某個角色。 ?
這種做法最直接的好處,就是能在確定性中大大提升執(zhí)行效率。 ?
然而,當下的市場充滿了不確定性,即便你是一個身經(jīng)百戰(zhàn)的將領(lǐng),也不能確保每個任務都能按你設(shè)想中進行。 ?
換言之,你無法操控趨勢,能把握的只有方向;你無法避免危機,能降低的只有風險。 ?
因此,一個公司對抗不確定性的最佳策略,并非是找到一堆人使其“無條件服從”,而應該是去尋找價值觀相同的人,并實現(xiàn)有限多元化。 ?
比如,之前在老板圈里流行一句話,“心態(tài)比能力更重要”。 ?
言外之意,就是說比起工作能力而言,聽話才是第一位的。 ?
好比之前我也抱著這種想法與人共事,認為一個人能力強不強不重要,覺得能力完全可以靠后天培養(yǎng)。 ?
但時間久了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一個不會獨立思考只會聽話的人,會不斷放大你自身上的缺陷。 ?
因為無條件地聽話,本質(zhì)上是一種“被動屈從”。 ?
對這類人而言,一件事情為什么要做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有人叫他這么做,這樣他既不用承擔風險,也不用為結(jié)果負責。 ?
他們的潛意識在說:“反正做錯了事鍋有領(lǐng)導背,做對了事功勞也不是我的。” ?
這種想法導致的最嚴重后果,即看似你率領(lǐng)了一個隊伍,但本質(zhì)上仍是你一個人在戰(zhàn)斗。 ?
正所謂“道不同,不相為謀”。一個具有創(chuàng)新力的現(xiàn)代組織,一定不會把力氣花費在如何把一個志趣不同的人馴服到“無條件服從”。 ?
而應該是一開始就找到價值觀相同的人,使其勇于試錯,施展各自的長處。 ?
無條件地盲從, ?
本質(zhì)上是一種“討好型”人格! ?
這個世界上最吃虧的,往往是那些“聽話的人”。 ?
比如有人總結(jié)了“聽話的人”常見的8大委屈,他們遇到事情時會這么想: ?
“算了吧,都不容易” ?
“忍一忍就過去了” ?
“別傷了和氣” ?
“他喜歡就好,隨便吧” ?
“別管我了” ?
“沒問題,我盡量” ?
“習慣就好了” ?
“那好吧”...... ?
用電影《私人定制》里的臺詞形容,這類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“惡心自己,成全他人”。 ?
可問題就在于,我們打小兒就聽過一句話,“愛哭的孩子才有奶吃”。 ?
你不哭,其實沒有人會在意你,因為你的生死跟他人沒有任何關(guān)系。 ?
比如我曾經(jīng)就是一個典型喜歡“聽話”的老好人,總把別人的評價看的特別重要,尤其害怕與人沖突、擔心傷人臉面。 ?
記得早些年我做營銷策劃的時候,經(jīng)常有身邊的朋友跑來找我?guī)兔?,上來就說: ?
“你幫我做個方案吧,我公司沒有像你這樣的能人”; ?
“幫我搞個設(shè)計吧,我公司的設(shè)計水平太爛”...... ?
類似這樣的訴求,我基本隔三差五就會遇到,而且每每有人找我?guī)兔Φ臅r候,都感覺自己像是在被洗腦。 ?
因為你潛意識里會有一種誤解,認為拒絕別人會被對方認為是“見死不救”,對方找你幫忙是看得起你,你不能辜負朋友的一番好意...... ?
時而久之,這種“討好型人格”成為了一種行為習慣,它讓我過度在意于別人的評價和看法。 ?
比如我從不好意思找別人幫忙,因為總害怕被拒絕; ?
比如我從不會提出自己的觀點,因為害怕引起誤解。 ?
比如我從不敢推托別人的請求,因為害怕得罪對方; ?
以上種種“討好行為”,會導致一種非常嚴重的結(jié)果,就是缺乏界限和原則。 ?
一方面,討好型的人會在工作中以取悅他人為目的,任憑別人對自己無限制的違矩而不做出任何抵抗。 ?
另一方面,他們也更容易突破別人的界限,希冀著周圍的人對其過度負責,期望通過別人的理解來獲得自信。 ?
簡單而言,脫離了原則的“討好行為”,頂多算是種低效的努力。 ?
這種心理是通過為別人負責來逃避對自己的責任,其在本質(zhì)上仍是種不敢擔責的表現(xiàn)。 ?
真正的人才, ?
敢于在關(guān)鍵時刻跟老板拍桌子! ?
對于管理者而言,能夠準確分辨下屬是自發(fā)主動的為目標負責,還是毫無能動性的“聽話”,是關(guān)乎團隊執(zhí)行效率的根本。 ?
因為以上兩者間有個重要的區(qū)別,前者看到的是目標,后者眼里只有人。 ?
比如很多公司人一多就滋生出“大企業(yè)病”,機構(gòu)臃腫、決策緩慢、多重領(lǐng)導、效率低下...... ?
這時候就會衍生出一些“任性”的領(lǐng)導,由于對執(zhí)行層的信息了解過少,經(jīng)常容易獨斷專行。要么固執(zhí)己見,要么朝令夕改,最后出了問題全都責怪是執(zhí)行力的問題。 ?
這種情況下,“聽話的人”便成為了集體效率惡化的幫兇。 ?
因為討好型的人往往對負面反饋消化得很快,他們往往會采用別人很強,而我很弱的的模式解釋一切。 ?
換言之,他們的內(nèi)心認為:“我根本決定不了任何事情,我必須依賴于別人的評價和判斷才行?!??
他們害怕自己表現(xiàn)的強大和突出時,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或者是沖突。 ?
這種層面的“聽話”,本質(zhì)上是一種“事不關(guān)己,高高掛起”的表現(xiàn)。 ?
所以,在我看來,真正的人才從不是那些一味追求“無條件聽話”的人,而是那些擁有自己原則,懂得把握分寸,并且敢于在關(guān)鍵時刻和老板拍桌子的人! ?
比如阿里彭蕾,早些年幫助馬云主管人力資源的時候,曾自述多次與馬云面對面發(fā)生意見上的爭執(zhí)。 ?
在她看來,“敵進我退,敵疲我擾”最適合用來形容員工與老板的交涉,因為這里面最能體現(xiàn)出老板的胸懷,以及一個員工的水平。 ?
一方面,一個有胸懷的管理者,不會過度在乎自己的權(quán)威是否被挑戰(zhàn)。因為倘若一個人聽不進去建議的理由,僅僅是因為對方人微言輕,那么這個公司必然也沒有太大的發(fā)展。 ?
另一方面,員工和老板拍桌子,永遠不能僅僅是因為一時的情緒。因為爭執(zhí)的目的是為了獲得集體利益,而不是兩敗俱傷。 ?
因此,職場上真正有能力的人,往往都是敢于對事實負責、對自己負責的人。 ?
除此之外,你還應該深諳向上溝通的3個原則,即《孫子兵法》里提到的:“非利不動,非得不用,非危不戰(zhàn)”。 ?
1、非利不動,說的是目的。 ?
很多人和老板拍桌子,初衷都是為了各自利益,但斗爭的過程中卻演變成了自己的情緒、甚至是憤怒,這會大大擾亂了當初的目的,以至于魚死網(wǎng)破。所以,永遠不要在情緒化時發(fā)表意見。 ?
2、非得不用,說的是手段。 ?
很多人跟上級或是同時爭論時,從沒有冷靜地想過后果。他們只是把爭論當作了一種手段,而不是最后的智慧。如果沒有大概率的勝算,無味的爭執(zhí)只會把自己逼上“梁山”。 ?
3、非危不戰(zhàn),說的是時機。 ?
挑選時機,是戰(zhàn)略級的大智慧。擺脫討好型人格,并非是教你成為一個“職場怨婦”,一個正確的解決方案,永遠是出現(xiàn)在最恰當?shù)臅r機。否則,即使你的點子是黃金,也未必放到哪里都發(fā)光。 ?
回過頭來看,職場上,所有事情講的是效率和利弊,沒人在乎情緒和感受,一味“聽話”的討好型人格,只會讓人陷入低效努力的陷阱。 ?
因為弱者總用善良掩飾內(nèi)心的脆弱,而強者從不畏懼對手的強勢。 ?
套用一句流行的話說:“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,任性是被低估了的美德?!??
所以,面對未來世界的種種不確定性,我們首先要做的,是明確自己的原則與界限。 ?
騰飛人才是一家集現(xiàn)場武漢招聘會、網(wǎng)絡招聘、勞務派遣、勞務外包、人事代理、臨時勞務、培訓中心、人才獵頭、法律咨詢、物業(yè)服務、社保代繳等多種服務為一體的專業(yè)性綜合人力資源企業(yè)。經(jīng)過十余年的發(fā)展,公司現(xiàn)有員工20000余人,管理人員近三百人,其中,中、高級人力資源師達80%以上。